自媒體 是什麼

自媒體: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性質:

1、媒介即訊息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同時,它也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早在上個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相似理論。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後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於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2、表現渠道

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構成了自媒體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然而隨著個人用戶對互聯網的深度使用,以闊地網路為代表的個人門戶類網站將成為自媒體的新興載體。理由在於:

其一,除了傳統博客的信息發布功能,個人門戶的個性化聚合功能還能精準並即時地獲取信息,從而構成一條雙向的即時信息通道。這種通道的存在有利於培養更加廣大的信息受眾,從而支持起更加旺盛的信息表達訴求。

其二,個人門戶能夠將數據挖掘和智能推送結合在一起,從而通過一種用戶樂於接受的方式推動自媒體的傳播,例如闊地首創的闊地熱聞模式,會自動將每天推薦人數最多的並且是用戶感興趣領域的內容自動推動給用戶。而傳統的博客雖然也有排行榜顯示信息的熱度,但是無法達到信息推送的智能程度。

其三,個人門戶建立的社區生態鏈加強了用戶之間的聯系紐帶,使得信息的發布者與接受者們溝通更加緊密,聯系也更加穩固。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背後必然存在一撥支持群體,博客所能提供的簡單留言評論的方式已不足以滿足建議一個忠實粉絲圈的需求,傳統的做法是再輔以論壇和即時通訊,但是所有這些功能需求都已經被聚合到個人門戶這種新興載體中,因此個人門戶理所當然地將成為自媒體的最佳表達途徑。

3、力量來源

自媒體的力量來源——「長尾」分析:

自媒體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對傳統媒體有如此大的威懾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一、多樣化。

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這相對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單個行業的知曉能力來說,可以說是覆蓋面更廣。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於新聞事件的綜合把握可以更具體、更清楚、更切合實際,位於「尾部」的他們的專業水準並不比位於「頭部」的媒體從業人員差,甚至還更有優勢。在華南虎事件中,位於「尾部」的動物學、植物學專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攝像家以及圖片處理專業人士等都在揭發假華南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或從老虎的體態出發,或從老虎周圍的植被出發,利用各自專業知識,做出了詳細的技術論證。

二、平民化。

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自媒體的傳播者因此被定義為「草根階層」。這些業余的新聞愛好者相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體現出更強烈的無功利性,他們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往往更客觀、公正。

三、普泛化。

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話語權給草根階層,給普通民眾,它張揚自我、助力個性成長,鑄就個體價值,體現了民意。這種普泛化的特點使「自我聲音」的表達愈來愈成為一種趨勢。然而伴隨著自媒體主體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這條「尾巴」的力量愈來愈積聚成長。

內容構成:

自媒體的內容構成也很特別,沒有既定的核心,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只要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就分享出來,有時還會分享一些出格的觀點,不需要考慮太多看官的感受,所以看一些優秀的自媒體文章就像看野史一樣十分獨特有趣,他們給看官們留下的印象是自媒體的個性。而且他們在字數方面控製得很好,一般都會控制在1000字左右,讓看官可以在10分鍾內流暢閱讀完。

特點:

1、平民化個性化

2006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台PC。《時代》周刊對此解釋說,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

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每個平民都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網路報紙」(博客)、「網路廣播」或「網路電視」(播客)。「媒體」彷彿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個人的傳播載體。人們自主地在自己的「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每個「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傳遞自己生活的陰晴圓缺,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

「自媒體」在google trends上的數據顯示

自媒體向傳統媒體發出挑戰。以播客為新興形式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挑戰。

大眾媒體

傳統的新聞媒體將傳播者與受眾分得很清,它們是「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而播客式的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格局,新媒體不再有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每個人都是傳者,每個人都能做新聞,「人人即媒體」。因此,在播客網站上,我們不再提及「受眾」一詞,而更習慣說「用戶」。

挑戰傳統媒體

在Web2.0時代,網路傳播成為「零門檻」的傳播方式,任何網路用戶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在技術層面,播客具有非線性傳播、零門檻、低成本等優勢,正是這種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用戶發布的信息內容不完全受網站的控制,傳統媒體對信息的篩選、以及議程設置的特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受眾即新聞源

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利用集團優勢以及技術支持,方便他們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進行報道。然而,播客式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地域的局限,用戶也能成為新聞的採集者和傳播者。以2009年2月9日發生的「央視配樓失火」事件為例,央視大火發生半小時後,「草根媒體」先於主流媒體透露消息。一位叫「加鹽的手磨咖啡」的網友,在事發時恰好路過現場,隨即用帶照相功能的手機拍下火場照片,這些照片於2月9日21時04分上傳到網上。之後12小時內,這批照片的訪問量超過37萬次,跟帖1700多個。而另一位叫「msun msun msun」的網友於2月9日22時左右將一段現場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約6分鍾後,新華社才在主流媒體中第一個發出了有關火災的快訊。這類突發性事件的視頻材料是主流媒體無法企及的,而傳統意義上的「受眾」成為了「新聞源」。

微內容:

微內容是相對於巨內容而言的。巨內容就是傳統媒體的主體內容,是體現新聞的重要性、接近性、時效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內容。對於微內容,該詞彙的創造者Jakob Nielse描繪到,這是用來描述一個網頁上所顯示的「超小文欄位」(Microcontent),比如頁頭與標題。然而面對復雜的互聯網,微內容的范疇註定不會是簡單的「導引文字」。實際上,互聯網用戶在網上的所有獨立數據,比如博客中的每一則網志,BBS中的每一個評論,甚至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都構成互聯網的微內容。

⑵ 自媒體,社交媒介等,為受眾帶來了什麼機會或風險

1、傳播媒介的改變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於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①媒介即是訊息的觀點表明媒介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內容,內容和載體是不可分離的。而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產生直接的後果是在實踐中會形成新的標准和新的人類生活方式,這種標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內容所決定的。
2、傳播信息的改變
社交型媒體由於內容簡短,不用經過大腦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將所見所聞以簡短的信息及時製作出來。同時,信息可以通過網頁、客戶端、手機簡訊、手機客戶端、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等方式來實時發布。所以,社交型媒體從信息生產到發布所用時間非常短,甚至可以說是即時播報。對受眾來說,對即時信息的需要超過了對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聞的連續性報道和滾動性報道,強調信息的更新速度。社交媒體的信息發布系統(如微博)由於容量有限,可以讓信息發布者更注重信息的選擇加工,讓受眾更容易在這短短的140字當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聞越來越精煉,同時更加強調新聞價值。社交媒體信息言簡意賅的特性,使人們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判斷信息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一讀,從而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
3、傳播方式的改變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體的出現,讓人際傳播找到了和大眾傳播的結合點。其獨特的「節點―廣播」傳播模式,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網路用戶習慣以「短消息」的形式記錄與分享觀點,發布新鮮事,這種使用習慣的培育與形成,反過來也會對信息的表達方式產生影響,特別是促成從單向線性傳播模式到節點互動模式的轉變。這種理念也必將對今後的新聞產生進一步的影響。例如當前「短訊式新聞」和「交流式新聞」的產生表明了受眾正在適應並創造了新的新聞生產和發布方式。
4、傳播效果的改變
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果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察:微觀上,定向傳播效果顯著,基於真實的好友身份進行信息傳遞,受眾的反饋及時。社區群體的崛起,使這一個群體內部的粘性增強,在群體內部,一條信息傳播速度會異常迅速。同時,社交媒體的人際交往更傾向於形成「弱鏈接」的人際關系。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9�9維特提出「弱關系的強勢」假設。他認為,弱關系傾向於連接與行動者本人具有較高異質性的人群,充當了溝通不同群體的「關系橋」,容易在不同的團體間傳遞非重復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傳遞范圍,能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宏觀上,社交網路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戶參與信息傳播的方式正在改變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形態。②
現如今,移動媒體的植入,讓受眾在接觸社交媒體方面變得更加便捷,這又從無形中加大了社交媒體受眾的粘性,使信息的傳播更快速。如下圖所示:


二、社交媒體對受眾的表層影響――受眾的媒介依附
1、社交媒體影響下的受眾媒介依附症
對比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個性化、即時性、智能化的特點決定了受眾對它愈加青睞,從而也加劇了大眾對它的依賴。
社交網路不僅改變著全球的互聯網市場,還改變著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有數據表示,在中國,每天有45%以上的人有閱讀BLOG的習慣,而33%的人群則堅持更新自己的blog。6年以來,中國網民的上網時間增加了一倍,不管是網路基礎的應用,還是在獲取信息這一功能上,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數據表明:「從各類媒體的消費者平均接觸時間來看,除互聯網外,其餘媒體的周接觸時間均在緩慢下降,其中電視的平均接觸時間下降最厲害。例如,報紙的周接觸時間由5.9小時下降到4.8小時;廣播由10小時下降到8.4小時;電視從25.3小時跌至22.8小時;而消費者在網路上花的時間從10.2小時增長到16.4小時。」③
2、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
(1)信息發布方式加劇了受眾對社交媒體的依賴。社交媒體基於群體和圈子的信息發布范圍,再加上信息發布不受時空制約,在任何場合下都可以以「短消息」的形式來記錄和發布,社交媒介更多地成為了社交工具平台上的信息發布工具,信息是為社交服務。顯然,人際關系的穩定性會加劇受眾對社交媒介的依賴。
(2)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迎合了受眾的媒介期待。社交媒體的優勢顯著:首先,社交媒體融合了所有媒介的傳播優勢,不僅可進行文字、圖像、聲音等傳播,還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儲存、交互溝通、發送信息。其次,傳播形態由點對點或點對面轉變為面對面,同時再反饋回受眾本身。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沒有明確的身份定位。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媒體,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向受方傳送信息。再次,容易形成二次或多次傳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3)社交媒體適應了現代受眾的心理。「在原子化的社會關系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圖景顯得支離破碎,社會關系網路不足使得孤獨感成為一種彌漫性的心理狀態,孤立的個體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認同困惑和歸屬感的缺失。」④因此,受眾會把內心復雜交錯的恐懼感轉化成對媒介的依賴,把媒介當作一個精神放鬆的舞台來緩解內心的壓力。社交媒體的各種傳播優勢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空間,他們通過使用社交媒體獲得信息,獲得與人交流、社交的機會,獲得娛樂消遣,獲得話語權,提高了大眾參與的主動性。受眾通過社交媒體技術築成的虛擬的堡壘,自由倘佯、釋放煩憂。多方位地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滲透到他們心理之中,給他們提供了可尋求慰藉的精神家園,從而依賴並推崇。
三、社交媒體的深度影響――受眾碎片化生存
隨著Web2.0時代的發展,網路成為了社交的平台,社交媒體是根據受眾現實的關系來構建的信息傳播模式,它的誕生對傳統的傳播模式產生了改變,信息獲取具有便捷性,媒體結合新的技術平台,再加之社交網路的關聯性,助推了受眾信息反饋的及時與媒介依賴程度。
信息傳播模式的改變,以及受眾對媒介的依賴程度加深造成了社交媒體對受眾最本質的影響――生存空間的碎片化。比如說,知曉或描述一件事情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了,而是獲取其中一個有趣的點,一個片段。在知識結構上,缺乏完整性,只獲取受眾自己覺得對其有用的部分。
很多人在不斷描述我們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孩子們養成了超文本鏈接的瀏覽習慣,很難按照一個邏輯推演過程完整地看一本書。豈止是讀書,足球這樣的消遣也變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鍾的比賽。如下圖所示。

⑶ 我想知道在自媒體平台上發哪些內容流量最大

媒介即訊息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同時,它也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早在上個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相似理論。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後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於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表現渠道
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構成了自媒體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然而隨著個人用戶對互聯網的深度使用,以闊地網路為代表的個人門戶類網站將成為自媒體的新興載體。理由在於:
其一,除了傳統博客的信息發布功能,個人門戶的個性化聚合功能還能精準並即時地獲取信息,從而構成一條雙向的即時信息通道。這種通道的存在有利於培養更加廣大的信息受眾,從而支持起更加旺盛的信息表達訴求。
其二,個人門戶能夠將數據挖掘和智能推送結合在一起,從而通過一種用戶樂於接受的方式推動自媒體的傳播,例如闊地首創的闊地熱聞模式,會自動將每天推薦人數最多的並且是用戶感興趣領域的內容自動推動給用戶。而傳統的博客雖然也有排行榜顯示信息的熱度,但是無法達到信息推送的智能程度。
其三,個人門戶建立的社區生態鏈加強了用戶之間的聯系紐帶,使得信息的發布者與接受者們溝通更加緊密,聯系也更加穩固。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背後必然存在一撥支持群體,博客所能提供的簡單留言評論的方式已不足以滿足建議一個忠實粉絲圈的需求,傳統的做法是再輔以論壇和即時通訊,但是所有這些功能需求都已經被聚合到個人門戶這種新興載體中,因此個人門戶理所當然地將成為自媒體的最佳表達途徑。

⑷ 在自媒體時代,如何做到鑒別虛假信息

有些事件具有突發性,因此,即便是作為事件目擊者的自媒體工作者也有可能對於這種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和最後的真相有一定的出入。但是,事後通過交警等其他專業人員通過權威勘察、檢測、調查一定能還給公眾最終的真相。現在很多自媒體平台也建立了相關的審查平台。倡議大家應該堅決抵制謠言,絕不製造謠言,也不能傳播謠言。造謠傳謠不僅僅是道德問題,還有可能觸犯法律法規。筆者相信謠言也一定會止於智者。讓自媒體這個大家的平台成為傳播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暖心平台。

⑸ 簡單區別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

「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方法,是在辦台實踐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

⑹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有什麼新的理解

打造自媒體、也許更棒

⑺ 1.自媒體概念講解

做自媒體得選一個相關的自媒體平台,比如企鵝號在選定相關平台之後呢,你應該確定自己要從事的是哪一個領域,比如說是軟文創作還是視頻創作。

⑻ 自媒體是什麼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同時,它也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早在上個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相似理論。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後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於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⑼ 自媒體的性質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同時,它也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早在上個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相似理論。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後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於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構成了自媒體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然而隨著個人用戶對互聯網的深度使用,以闊地網路為代表的個人門戶類網站將成為自媒體的新興載體。理由在於:
其一,除了傳統博客的信息發布功能,個人門戶的個性化聚合功能還能精準並即時地獲取信息,從而構成一條雙向的即時信息通道。這種通道的存在有利於培養更加廣大的信息受眾,從而支持起更加旺盛的信息表達訴求。
其二,個人門戶能夠將數據挖掘和智能推送結合在一起,從而通過一種用戶樂於接受的方式推動自媒體的傳播,例如闊地首創的闊地熱聞模式,會自動將每天推薦人數最多的並且是用戶感興趣領域的內容自動推動給用戶。而傳統的博客雖然也有排行榜顯示信息的熱度,但是無法達到信息推送的智能程度。
其三,個人門戶建立的社區生態鏈加強了用戶之間的聯系紐帶,使得信息的發布者與接受者們溝通更加緊密,聯系也更加穩固。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背後必然存在一撥支持群體,博客所能提供的簡單留言評論的方式已不足以滿足建議一個忠實粉絲圈的需求,傳統的做法是再輔以論壇和即時通訊,但是所有這些功能需求都已經被聚合到個人門戶這種新興載體中,因此個人門戶理所當然地將成為自媒體的最佳表達途徑。 自媒體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對傳統媒體有如此大的威懾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一、多樣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這相對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單個行業的知曉能力來說,可以說是覆蓋面更廣。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於新聞事件的綜合把握可以更具體、更清楚、更切合實際,位於「尾部」的他們的專業水準並不比位於「頭部」的媒體從業人員差,甚至還更有優勢。在華南虎事件中,位於「尾部」的動物學、植物學專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攝像家以及圖片處理專業人士等都在揭發假華南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或從老虎的體態出發,或從老虎周圍的植被出發,利用各自專業知識,做出了詳細的技術論證。
二、平民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自媒體的傳播者因此被定義為「草根階層」。這些業余的新聞愛好者相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體現出更強烈的無功利性,他們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往往更客觀、公正。
三、普泛化。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話語權給草根階層,給普通民眾,它張揚自我、助力個性成長,鑄就個體價值,體現了民意。這種普泛化的特點使「自我聲音」的表達愈來愈成為一種趨勢。然而伴隨著自媒體主體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這條「尾巴」的力量愈來愈積聚成長。 2006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台PC。《時代》周刊對此解釋說,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
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每個平民都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網路報紙」(博客)、「網路廣播」或「網路電視」(播客)。「媒體」彷彿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個人的傳播載體。人們自主地在自己的「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每個「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傳遞自己生活的陰晴圓缺,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 對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而言,媒體運作無疑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系。同時一個媒介的成立,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層層核實和檢驗,其測評嚴格,門檻極高,讓人望而生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在這個互聯網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各個地方的美麗風景、就可以欣賞到最新的流行視聽、就可以品味到各大名家的激揚文字… …互聯網似乎讓「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眾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媒體」也成為可能。
在像新浪博客、優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體的網站上,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注冊申請,根據服務商提供的網路空間和可選的模版,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網路上發布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屬於自己的「媒體」。其進入門檻低,操作運作簡單,讓自媒體大受歡迎,發展迅速。 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得益於數字科技的發展,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都可以經營自己的「媒體」,信息能夠迅速地傳播,時效性大大的增強。作品從製作到發表,其迅速、高效,是傳統的電視、報紙媒介所無法企及的。自媒體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信息傳播的效果進行反饋。自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是為零的,其交互性的強大是任何傳統媒介望塵莫及的。李亞鵬於2006年8月12日在其博客上發表承認李嫣兔唇的博文《感謝》,發表僅六小時後,就有近1600條回復,瀏覽量達到近1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