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少年吸毒案例

3位中学生吸毒,其中一人因吸食过量倒卧路旁,没了呼吸。昨天上午,芷江西路数十位居民联手抢救了该少年。市禁毒办表示,将派禁毒志愿者上门辅导吸毒孩子;团市委权益部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让孩子远离毒品!”
昨天上午10点不到,记者在芷江西路看到,一位十五六岁模样的男孩面色苍白躺在上街沿,两个差不多年龄的男孩焦急地蹲在旁边。数十位附近居民将3人围在中间,有人关切地询问:“到底怎么回事?旁边就是地段医院,赶快送到那里吧。”
两个男孩子愣着没动,围观居民开始拨打“120”。“警察来了!”两个孩子听到有人喊,“噌”地站起来,抬起昏迷的男孩向地段医院奔去。围观居民紧随其后,有人小跑着在前边开路,有人跑进30米外的医院里叫医生……
“120”救护车赶到时,昏迷男孩已经没有了血压,围观居民纷纷叹息。据两位男孩说,他们都是中学生,昨天上午一起吸毒,昏迷的男孩注射了过量杜冷丁。
昏迷男孩很快被送到闸北区中心医院,两个共同吸毒的男孩趁机溜走了。令人惊讶的是,救护车到达中心医院不到5分钟,昏迷男孩突然清醒过来,自己走出医院。医生解释说,该男孩虽然注射了过量毒品,但没有致死,毒性过去后,马上就清醒。
截至记者发稿,男孩只说自己17岁,住在虹口区,却始终没有说明所在学校和家庭情况。从3个孩子的穿着看,他们的家庭并不拮据。
警方考虑不让该男孩因此失学,决定对男孩采取“限制戒毒”,即在家里设专人看护戒毒。昨天下午,警方已将男孩送回家。有禁毒社工得知此事后,表示将上门辅导。
团市委权益部的杨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法规约束在校学生,只能用校纪校规处理他们。他说:“事实上,学生吸毒情况很难被学校发现,最容易体察的应该是他们的家长。孩子吸毒需要钱,家长一旦发觉孩子用钱等方面有异常,应该积极和街道、学校相互配合,教育、劝说学生远离毒品,共同杜绝毒品侵蚀学生。”

Ⅱ 急!毒品案例!

毒品这个全球性公害,在中国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白色幽灵”在逐渐蔓延,并正向青少年侵袭。
据统计,青浦区吸毒人数成倍增长,2003年比2002年上升1.45倍,其中39.2%为青少年。青少年吸毒逐年上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毒品犯罪产生和剧增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消极因素导致青少年吸毒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法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的体制与机制,极易滋长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严重地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一旦现实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理想化的需要,他们就容易思想消沉、意志削弱,极易被引诱而吸毒。
(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青少年吸毒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摹仿性和尝试性。他们易接受新事物,但又缺乏辨别力;勇于探索却又易迷失方向。在他们身上也反映出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特点,加上目前社会上仍缺乏对青少年有效的禁毒教育,因此,极有可能使少数青少年陷入吸毒的泥潭。
(三)家庭教育的偏差与学校教育的缺陷,削弱了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有效控制
家庭教育中,只重物质关心,忽视品质关心,一味的溺爱、护短、姑息,必然导致孩子的自私、任性和胆大妄为。家庭结构的缺损、缺乏家庭的温暖,造成青少年冷漠孤僻,产生与社会的对抗情绪。这些情绪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在毒品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教育缺乏适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和针对性,对那些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仅简单地借助行政手段来处分,这使有不同程度劣迹的青少年上进心不足、缺乏生活勇气,极容易成为毒品犯罪的诱惑对象。
二、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禁毒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让青少年远离毒品,应成为禁毒系统工程的重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考虑。
(一)加强青少年吸毒犯罪的预测是预防、控制吸毒犯罪的先导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毒品犯罪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对现实社会起极大破坏作用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它的自身规律,我们要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青少年毒品犯罪,就必须认识这种现象,努力对这种现象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预防和控制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工作,而不能简单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落后封闭的被动方式。
(二)全社会重视并建立青少年禁毒教育网络是预防、控制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重要保证
第一,充分应用大众传媒进行反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墙报中反毒知识的份量,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毒品知识教育。
第二,努力改善青少年生活的社区环境。村(居)委可通过为农综合服务中心、青年中心、文化活动站等平台经常组织青少年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禁止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进入营业性舞厅和游戏机房。
第三,公、检、法、司可采取多种形式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对毒品的认识。禁毒宣传要不拘一格,采取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公安部门可结合禁毒斗争的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典型案例,拍摄形象生动的照片,绘制有针对性地漫画图片到村、居、学校巡回展览。法院可应用公开审判的形式,大造声势,用活生生的典型案例教育广大青少年。
第四,建立围绕一系列步调协同的多部门参加的综合性的青少年禁毒管理网络。根据国内外已经形成预防毒品教育的一整套做法,建立社区禁毒管理网络,是预防控制的重要一环。可充分利用保护青少年机构的职能,建立青保、教育、公、检、法、司、团委、妇联、工商、文化、村(居)等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具体地,可分区、镇、学校或镇、村(居)、学校三级网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互通信息,检查督促。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订青少年禁毒教育规划,汇总并掌握本地区青少年禁毒工作情况,提出定期控制、预防的对策。
(三)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禁毒教育是当前禁毒宣传教育的重点
目前承担禁毒教育工作的主要是戒毒专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等宣传工作者,而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吸毒的认识极少。为了让青少年从小懂得“贩毒有罪、吸毒违法”的道理,自己不染毒,还能积极投入禁毒斗争,中小学开展禁毒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是学校领导要把禁毒工作作为学校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充分认识这是21世纪的免疫工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把禁毒工作渗透到学校教学中,通过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教学,把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禁毒教育,并可将反毒知识制成卡通片、录像、录音等,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让反毒知识深深印在中小学生脑海中。
三是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心。犯罪学指出,绝大部分犯罪青少年犯罪行为起源于他们以前的行为或者与他们以前的行为方式、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在特殊社会形势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就很容易染上毒品。关心特殊学生,不失时机地矫治“边缘学生”的不良品行,是预防青少年吸毒,实现早期控制的中心环节。
(四)家庭教育是预防、控制毒品犯罪的基础
家庭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环境,在家庭中建立起禁毒的防线,无疑对防止青少年染毒有重要意义。防止青少年吸毒,家庭责无傍贷。
父母对子女应有监护责任,要经常注意孩子交友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所交朋友中有行为不良者甚至吸毒者即令其与之继绝来往,并给予正确引导,随时提醒他要远离毒品。注意孩子染上不良恶习,一旦发现孩子嗜烟、嗜酒、无心学习,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孩子改掉不良恶习。
在反毒教育上,父母态度要鲜明。父母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给子女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家庭中起模范作用,自己不染恶习,并告知孩子毒品是个恶魔,千万不可沾染,即使被人诱惑,也决不动心,教会孩子如何拒绝毒品。
总之,筑起青少年禁毒防线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预防、控制青少年吸毒,更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综合治理。

Ⅲ 小伙直播吸毒愚蠢吗

非常愚蠢,复吸毒本来就是犯法的事情制,还直播,警-察不抓他还真的当别人的白痴。直播如今越来越火,但有些许直播为了吸粉搏出位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拿出一包白色颗粒物,打开倒进锡纸片中,点火吸食……成都一网友在某直播平台上看到了这样骇人的一幕。12月30日,成都警方接到举报称有人在网上直播吸毒。民警伪装成女粉丝搭线调查,将直播男子肖某、刘某抓获。目前两人被拘14日,直播平台已封其号。

Ⅳ 近年来关于吸毒者的真实故事

一个吸毒者的真实故事
二十二年前的一声啼哭 结下不解的祖孙情缘
1984年,王小虎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穷山沟,因为家境贫困,一家六口便寄居在乡村一个祭祀的破庙里。母亲在生小虎时便落下了严重的疾病,母子二人命弦一线。
初冬的一天,同村的王奶奶到庙里敬香时听到了一个婴儿弱小的啼哭声,顺着哭声王奶奶在破庙后发现了婴儿和他的母亲。这婴儿也仿佛与王奶奶有着不解之缘,竟然在王奶奶的怀中安详地睡着了。当时王奶奶已经60多岁,家中还有一个弱智的儿子。一见到这孩子,王奶奶也舍不得放下了,她仿佛预感到自己的下半辈子将要依靠怀中这小小的婴儿。为了挽救自己与婴儿的性命,不舍的母亲只得将婴儿以400元卖给了王奶奶,跟着改姓王,取名小虎。
此时,王奶奶家境也不宽裕,年事已高的老两口还有一个弱智的儿子,加上刚刚四个月大的小虎又没有奶吃,日渐消瘦,但为了孙子的健康成长,老两口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白天外去向村庄里坐月子的产妇讨几口奶,晚上回来熬米粉。冬去春来,小虎在爷爷奶奶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地成长。
转眼间到了上学的年龄,“隔壁的小明要去学校读书了,学校里有好多小朋友,想和他们一起玩吗?”“我要和奶奶在一起,我才不去。”一见小虎不愿去上学,奶奶急了,用尽了办法买了玩具、新衣服、书包,这才哄着小虎答应了去读书。为了方便小虎上学,王奶奶决定攒钱给他买部自行车。从此,奶奶更是省吃俭用。一次,奶奶去学校看小虎路过一家粉店,想进去吃碗米粉,到店里一问最便宜的也要1.2元,转身就回家了,“1.2元啊,可以留着给小虎买几个鸡蛋了。”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困再也无法供小虎继续读书了,奶奶含泪说:“孩子,奶奶对不起你,不能再供你上高中了,爷爷奶奶都老了,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只要勤奋,一定会有好日子的。”
辍学在家的王小虎,曾几何时也有过美丽的梦想,“挣钱、盖房子、娶老婆、让爷爷奶奶过上好日子……”然而,在实现面前美丽的梦想就像是肥皂泡,一个接一个都破灭了。爷爷奶奶曾带着王小虎到他的亲生父母家,试图让这个家庭重新接纳这个离家的孩子,但知道了身世的王小虎却怎么也不肯前往。此后,双方便几乎没有来往,李家也逐渐淡忘了这个曾经以400元钱换走的儿子。
从此,王小虎变了,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久而久之,便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打牌、赌钱的小混混。

三年前的一次好奇 他沦落为毒魔的奴隶
2003年成了王小虎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随着爷爷的病故,王小虎便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意识到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人身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糊涂渡日了。南下打工,站在繁华的都市,他有些茫然,一没技术、二没文化,加之吃不了苦,不久便又回到了浏阳,与以前的那群朋友厮混。
一天晚上,看到一个朋友神秘地拿出一个小纸包,从中分出一部分白色粉末放在锡皮纸上烧,并贪婪地吸着烧出来的烟雾,旋即便飘飘欲仙了,他感到非常好奇。
“这是干什么?”
“这东西真神奇,一吸下去什么烦心事都没了,这钞票啊,一大堆一大堆的,生活中想要而得不到的,全都可以实现……”朋友边吸边说。
“真那么神奇吗?”王小虎将信将疑,“以前电视上不是说这东西有毒,吸不得的。”
“哪有那么夸张,什么有毒,偶尔吸一两次没什么问题的,你看我不也好好的吗?要不,你也来试试,这东西可贵得很,第一次老兄我请你。”朋友不怀好意地笑着说。
王小虎也照着样子,将一小包白色粉末的一部分拨到一片锡纸上,接着小心翼翼地捧起锡纸,用打火机在下面烧烤着,紧接着升腾起一股青烟,把鼻子凑到跟前,然后轻轻地一吸。接下来的感觉并不像朋友所说的那么好,头晕沉沉的,一张嘴,晚上吃的东西全都被吐了出来。
就是这不经易的一次放纵,使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往后的日子里,王小虎便离不开这种被朋友们俗称“四号”的粉末,逐渐沦为了它忠实的奴隶。
没有了钱,就去骗,本来贫困的家里更是家徒四壁了,最终以学做生意没本钱为由,王小虎从奶奶手中拿到了爷爷辛劳了一辈子积攒下的留给奶奶和爸爸养老的二万元钱,拿着这沉甸甸的一沓钱,他没有作片刻的停留,迅速地扑向了白魔的怀抱。眼见着孙子一天天地消瘦,精神也萎靡不振。奶奶关切地问:“孩子,是不是奶奶做的菜不好吃?还是最近做生意太累了?你怎么都瘦成这样了,看着你这副皮包骨头的样子,哎……”看着奶奶微红的眼眶,王小虎无言以对。每次从白色烟梦里醒来,王小虎都后悔不己:一位是80多岁的奶奶,一位是50多岁的弱智父亲,他们的生养死葬都得靠自己。
他不敢想像自己的未来,二个老人要赡养,自己一无所有,以后还要结婚,而且又无一技之长,也没有正常的生活来源。一切一切的现实问题摆在王小虎面前,他感觉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所有的烦心事只有随着那一缕缕青烟飘去,只有在虚幻的梦境中才能让他得到解脱。最终亲情抵不过毒品,欲望战胜了良知。
不久,二万元钱便在白色烟雾里灰飞烟灭。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奶奶只能带着弱智的儿子沿街乞讨。
回想起这些他心如刀绞,也曾想到过戒毒。但因为毒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又没人帮助戒毒,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里,可毒瘾一发,流鼻涕、淌眼泪,浑身有如无数的蚂蚁爬、蚊虫叮、针尖刺,头痛欲裂,心痒难抓。顿时又把戒毒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不顾一切地冲出房门去寻找毒品。后来只得自己去了戒毒所,可从戒毒所一出来,还是要面对现实,还是要回到他那一贫如洗的家。再加上毒友的拉和白魔的推,便使他又一次次地掉进了这个深不见底的深渊。
最终王小虎于2006年1月因吸毒被劳教一年。

民警的真情帮教 他坚定了戒毒的决心
在每天的学习、改造生活中,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看到寝室里其他的戒毒人员都一个个被叫去与亲人接见,王小虎便想起了这个世界上对他最亲的奶奶。尽管劳教所安排了节日的加餐,但此刻的奶奶和爸爸吃的又是什么?他们可能连一个粽子都吃不上。每每想起这些,他不禁痛哭流涕。
王小虎思想行为的变化,都被细心的管教民警一一看在眼里。通过耐心细致的谈话开导、感化教育,他的情绪日趋平稳,他认识到:再不戒毒,等待他的将会是一条不归路,戒毒的决心和信念更加坚定。
为了让王小虎安心服教,劳教所派人前往当地,在调查和核实了他的实际情况后,决定帮助他圆这个心愿。6月5日在民警的陪同下,王小虎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爷爷的遗像前,王小虎长跪不起;面对奶奶殷切的目光,他无地自容,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短短的会见时间就要结束了,“奶奶,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着我回来孝敬您。”“伢子,听干部的话,一定要把毒戒掉啊……”祖孙俩相拥而泣的场景,让现场的民警和村民们无不为之动容。
吸毒、欺骗,曾经让这个只有二十三岁的男孩在人生的岔路中迷失了方向,越走越远。如今,党和政府重新为他指明了方向,奶奶也用她那宽容的胸怀重新接纳了他,相信迷途知返将是最好的结局。
据了解,吸毒人员戒毒回归社会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得不到及时帮教,戒毒后思想空虚、整天无所事事,从而使他们很快重新走上吸毒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吸毒人员戒毒后的复吸率为90%左右。禁毒和打击毒品犯罪斗争是一项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社会各部门分工配合、通力合作,群众广泛参与,实行群防群治,深入持久地开展禁毒斗争。
(本文中王小虎为化名)

Ⅳ 吸毒的事例

毒品是危害健康、吞噬生命的“瘟疫”
毒品有使人很快成瘾的特点。人吸食毒品后,就会对毒品产生顽固的精神依赖和生理依赖,迫使其
不断地、反复地吸食毒品。吸食者在毒瘾发作时,头晕、耳鸣、呕吐、涕泪交加、大便失禁、浑身颤抖,严重的就会万蚁啮骨、万针刺心,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完全成为毒品的奴隶。
毒品损坏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吸毒的人,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易怒,性情粗暴,有的还会发生人格变态,首德沦丧,形成严重的心理病态,与吸毒前判若两人,最后因为日渐衰竭而死亡。
吸毒过量死亡的事例,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在全国禁毒展上,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位戴着眼镜的少年,死在一座公共厕所里,当时才16岁。插在胸口的注射器告诉人们,他是因吸毒过量死亡的。
兰州市吸毒人员马某某,见丈夫吸毒使家境败落,自己劝说几句还经常挨打受气,想帮丈夫戒毒又屡屡碰壁,心想你吸我也吸,这个家要败大家败。在这种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她也开始吸毒。最后马某某因在家中注射过量毒品而死亡。
痛不欲生的“瘾君子”,为了摆脱毒魔的纠缠,往往想以“一死百了”的方法,结束自己痛苦的一生。
某女在12岁时,跟母亲
学会了吸毒,14岁时就不得不靠出卖色相维持母女的吸毒开支。她们多次被强制戒毒。最终无功而反,毒瘾毁了她的美好的生活。

Ⅵ 吸毒者的事例

1、2010年7月5日,广西灌阳县的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吸食毒品而死亡。沿着这名学生死亡的线索,记者调查了校园里孩子们面临的“白色”诱惑。
死亡的学生名叫陈桥,14岁,在桂林市灌阳县民族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事发当天中午,陈桥从学校回到家中,当时他坐在客厅沙发上,陈桥的母亲在厨房里忙乎着午饭,陈桥妈妈回忆:“突然听到噗通的一声,孩子从沙发上面掉在了地上,看到他脚手都抽筋了,我马上跑出来把他扶在沙发上。”
当时陈桥口吐白沫倒在地上,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诊断:“吸毒过量。”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也没能留住陈桥的生命。
2、记者近日从有关资料上获悉,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
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记者特地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进行采访,希望通过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在戒毒者悔恨的声音中筑起防范毒品的坚固防线。
(6)网络直播吸毒案例扩展阅读
对身心的危害
(1)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精神障碍: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参考资料:贵州钟山禁毒-吸毒案例

Ⅶ 毒品交易被“直播”,吸食毒品对人体有何危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说过,毒品是危害更是让人闻风丧胆。在一般的家庭中,如果家庭中的某一个人沾染上了毒品,又没有加以制止的话,最终这个家庭面临的就是家破人亡。

毒品真的能毁灭一个正常人,生活中可能在我们身边就有毒品的存在。有的那种人甚至去让别人去沾染毒品,去破坏其他人的家庭从而获取毒品的暴利。在这个社会中不乏一些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人,也不乏那些被牵扯进来的无辜人,希望在每一个身边都不要发生这种事。如果真的无意沾染了不该沾染的东西,也请保持理智,想想家庭和家人,主动报警寻求国家的帮助,国家会严厉惩治那些贩毒的人。